“學生流失主要在於教師隊伍的不健全。”近日,全國人大代表、寧夏銀川市二十一小學黨總支書記馬恆燕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,鄉村學校資源條件差,留不住老師,鄉村教師超編與結構性缺編的問題同時存在,建議在選聘專業學科教師時,合理均衡搭配好,打造一支“下得去”“留得住”“教得好”的鄉村教師隊伍。
“調研過程中,我們發現中小學的學科結構安排存在問題,音樂、美術、體育、科學、信息技術等課程沒有完全開齊。”馬恆燕表示,導致此問題的因素是因為教師結構的不完善,“我們一直在想辦法通過互聯網、人工智能等手段讓城鄉孩子‘共上一堂課’”。
以寧夏為例,自2018年寧夏獲批建設全國“互聯網+教育”示範省(區)和開展人工智能助推教師隊伍建設以來,互聯網為鄉村學校學生享有優質教育資源提供了許多幫助。
馬恆燕直言,“互聯網+教育”推動了農村貧困地區“粉筆、教案、黑板”的傳統教學方式逐漸向“寬帶、視頻、遠程教學”的現代化教育手段轉變。“最重要的是,鄉村教師短缺也由互聯網進行了一部分‘補救’。我們把錄製好的音體美科學課線上推送給農村學校,線下進行教師輪崗交流,空間、時間已不受限制,技術、情感也在不斷實踐中升温。”
作為寧夏教育廳直屬重點學校,銀川二十一小學結對幫扶了寬口井中石油希望學校、閩寧鎮原隆小學等多所學校,並通過集團化發展成立教育共同體,直接託管、聯盟幫帶銀川市的近20所學校。
“同樣的課本,孩子們接受程度不同,網絡課堂很容易出現聽不懂、慢半拍的情況。”馬恆燕説,銀川二十一小學本學期為原隆小學提供定製化網絡服務,由二十一小教師為原隆小學單獨授課。“受到‘點對點’幫扶的班級,在學區質量測查中比平行班最低成績高出20分左右,學習質量有很大提升。”馬恆燕説。
“儘管‘互聯網+教育’讓許多未知變成可能,機器始終替代不了人。”實踐與調研中,馬恆燕還是發現了許多問題,“要實現鄉村振興,作為關鍵環節的教育,一定要確保更多的人才留在鄉村,最終保證學生能夠留下來”。
馬恆燕表示,要下大力氣、用真功夫補齊農村師資力量短板。“鄉村學校資源條件差,留不住老師,鄉村教師超編與結構性缺編是同時存在的。建議建立統一規範的鄉村教師待遇保障制度,統籌省域內教師工資水平,吸引大量優秀人才長期到農村任教。同時落實縣管校聘,建立常態化師資補充和交流機制,激發教師活力和結構性缺編。”
加大城鄉學校“精細化”幫扶力度,激發優質資源學校教師的積極性也是馬恆燕的建議之一。“如果城鄉教師隊伍能形成長期幫學機制,從教學理念、教學方法等方面源源不斷地輸送優質教育資源,長期送管理、送教師、送教學、送講座,總有一天,會從‘輸血’變為‘造血’,鄉村學校最終實現優質教育‘自生長’。”馬恆燕説。
隨着“十四五”規劃的開局和鄉村振興的開始,中國鄉村外出務工人員開始出現迴流鄉村趨向。“這是非常積極的良性循環,既有利於家庭教育觀念的更新改變,也能減少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問題。相信在脱貧攻堅、鄉村教育振興下,鄉村教育越來越好,城鄉差距越來越小,留守兒童越來越少,實現教育均衡、教育公平的腳步越來越近。”馬恆燕説。( 中新網記者 李佩珊)